我这人从不迷信权威,并时常沾沾自喜,然而慢慢长大以后发现,其实比不迷信权威难得多的,是不迷信自己。很多人看似也不迷信权威,可他把迷信的对象换成了自己坚信的东西,并觉得世界就应该按照自己臆想的这样运转才对。比如每年国际足联各项奖项颁奖的时候就有很多球迷跑出来批判一番,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也是很多人站出来炮轰,足球电影这样,音乐之类的也一样。这些人你说他迷信权威吗,肯定不是,他恨不得把权威拽下台来使劲踩上两脚。可你说他迷信自己吗?是的,正因为他们迷信自己,所以他们对权威的不迷信也是没有说服力的,这样的人你给他一个契机,他可能瞬间就转变为权威的忠实奴仆,他不迷信权威的那套理论逻辑,被迷信自己的逻辑击得粉碎。
不迷信自己,只是一种状态,或者说一种开始。它很空,很虚,光这么说,没有任何意义。怎么样具体的做才是不迷信自己呢?我觉得是时常反思自己以前想的东西对不对,以此来从对自己的偏信中脱离出来。我每天洗一到两次澡,热水刷刷的从脑门冲向四肢,让全身血液沸腾起来的时候,就是我的反思时间。我时常能在这件不需要耗费任何脑力,纯由下意识行为完成的活动中收获一个文章的点子,一个美好的句子,一段遗忘的回忆,或者对过去自己的批评。我有时会突然发现,我多年以来坚信的一些东西好像哪里有问题。过去我觉得错误的话,今天我获得一个新的角度,就会发现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
比如过往我总是很讨厌“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得不到”这句话,觉得它太宿命论了,一般是已无所作为,或无所可为时候拿来劝人的句子。如果它的确宿命论,那它就是在训诫人少作为,不作为,自然没有任何益处。可今天洗澡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句话好像有另一种解构的可能,那就是它客观承认了一个人往往与其拥有的财富、人脉、伴侣恰恰相配,并无一般人所抱怨的那些不公平。如果这个角度说得通的话,那么实际上,这句话就变得很理性了。它相当于昭示了世上的许多事都由大量复杂变量共同决定的事实,很客观,也很实际。一个人一旦意识到这一点,那他就会努力去改变各个变量,尤其是主要变量,使得自己最大限度的可能的去配上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奢求运气,抱怨命运——这样看,这句话不仅一点也不消极,而且很积极,是完全可以拿来当格言用的。
每当有这样的反思及收获,我就很高兴,觉得自己在以往的基础上,又进步了一点,这一点点进步,就是对自己批判的成果,就是不迷信自己的收获。我一贯很主张自己这样想,我也喜欢分享我这样转变的过程,希望别人也能从中获取一点什么。
当然,有我这样常常从积极面想问题的,就有喜欢从消极面想问题的,而且客观的讲,这样的人并不少。比如我认识的一位以前租房的管家,就非常喜欢这么做。她时常发些自我感觉正确的道理,收获QQ空间一帮朋友的点赞,这也就罢了,我所比较难接受的,是她往往习惯于把一句话按照自己的方式解释,解释完了还深以为然,不允许别人说不然。世间的道理那么多,说“好马不吃回头草”的有,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有,说“兔子不吃窝边草”的有,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也有,不同的道理同时还蕴涵着无数个角度,缤纷多彩,各有味道,可到了她这里,就全成了一种角度。
比如她前些天又说了,今天领导讲话,说“我刚认识你,我会绝对相信你,但只要你骗了我一次,以后你无论说什么,我都多少有些怀疑”。明眼人其实一看这句话就知道这句话讲的道理是做人要诚实,不要说谎,一句谎言要用一千句谎言来圆,但我的这位管家同志解构的方法与常人是完全不同的,她理解成了“善良待人并不会使你免去遭受欺骗”“这个世界我已越来越难相信别人”“我不知道靠什么继续单纯简单下去”“太多的事情把我推到了另一个轨道上,想找回自己,发现已支离破碎”……其实你要光这样近乎无病呻吟的往朋友圈发一发,被大家点点赞也就罢了。毕竟大家都有被欺骗的时候,谁都能感同身受。问题就在于你理解出这个道理的缘由,本身是不存在的。领导教你要诚实做人,你最后却抱怨成“我不仅没法继续单纯,而且我完全不是故意的,是太多事把我弄成这样的”,如此逻辑,常常令我匪夷所思。
她类似的言论和逻辑,其实是很多的,我只是拿最近的话语随便讲讲,也不想多举例。实际上类似的言论,在QQ空间相当有市场,所以这类话看的太多以后,我在几年以前就不用QQ空间了。当然我不是又把QQ空间拿出来批判一番,说它如何Low,只是就事论事,说一下这类人的观点如何奇怪罢了。从小到大,看着这样范式的言论,我也差不多能总结出个大概来。大抵不过都是无论我怎么做错,那也不是我故意的,无论我如何变化,那也不是我想要的。我没有做成一件事,那是我命运不好/运气太差,我没有获得我想要的,于是我便顾影自怜,然后自顾自的发到朋友眼前,让他们给我点个赞,关心我一下……其实真的不是我要圣母的说他们总结的道理如何消极,人要活的积极一点才对,关键在于他们自顾自总结的这些东西,首先对自己没任何好处。而且可怕就可怕在于,他们已经陷进自己逻辑的泥沼里了,无论什么话,无论什么道理,总之到我这里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语境,无论什么条件,总之到我这里都是通行的,无论什么角度,无论什么诠释方法,总是我这里理解的都是正确的。这样的人你给他看圣贤书,你觉得有用吗?
圣贤书本身是很好的,但它确实不是万能的。我以前总听人讲读书要趁早,我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我慢慢懂了。书读的早,根子扎的牢,它就经得起考验,经得起摧残。再好的道理,再正确的文字,一旦过了一个年纪,换了一个环境,就会成为一种笑柄。我以前看一篇关于北京西站的长篇专稿,里面有在西站出生的人,从小就只会偷,今年二十多岁了,他的世界里,只有偷东西的人,和被偷东西的人,他这一辈子,甚至没去过西站和西站旁网吧以外的地方。这种人你跟他讲道理,跟他念叨圣贤书,这有意义吗?他会认为从别人那里偷东西是合理的,一切关于训诫偷是罪恶的话语,都会被他推翻或曲解。道理再真,在他那里也是废话。
逻辑都是自证的,无论理性逻辑,还是强盗逻辑。道理也是自我生长的,无论是理性真理,还是歪门邪道。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并不是这样自我生长并演化出解释机制和防御机制,那邪教、传销、恐怖主义,将没有任何立足空间,因为它会一推就倒。但是事实是,正因为思维本身会自立、自证、自我发育,所以一旦扎下根,它往往坚不可摧,而且越是遭遇驳斥,越顽抗的厉害。这一点只要去看看那些被捕的邪教、传销、恐怖分子的言论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他们能完全把自己所做的恶解释为善,而且外人越是唾弃,他越坚信自己是高尚的,是圣洁的,是完美的,是秉持真理的。
日常人的生活中并无那么极端的东西,但日常人的生活中有很多软化的非理性,它不会像极端思想一样摧毁一个人,但会慢慢的改变一个人。我今天几乎不再与人发生争吵,是因为这么多年我看遍了太多的争吵,我明白争吵总是分不出对错,而它又会增添一个人心中的固执。我太多次的看到一个人因为又一次的争吵强化自己心中本来甚至都并不坚信的东西,最后变成这种思想的忠实信徒,当我看到这一点并意识到这一点对我完全无益的时候,我也对争吵产生了警惕,尽力的远离。
我宁愿自己慢慢的反思,静静地思索,独自的追问,和书本交谈,和圣贤对话,这样也许偶尔会感觉孤独,但它对我是有好处的。相反,那些一遍又一遍强化自己逻辑,始终拒绝反思,妄图在意识里把世界强行的扭转成自己以为形式的人,说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我文前说的,迷信自己,深不可拔。
我时常想起来小时候我获得的一个体会,我想要练字,就买了一篇字帖,先让我妈示范。我妈拿起钢笔,在字帖上写,结果写了半天,写出来的都是自己本来字的样子。我妈的字其实并不难看,但练字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模仿书法家,不是为了在一张纸上写出自己的字迹,这样写千万遍,斧正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从那往后,我练字的时候就尽力模仿书法家,甚至在意念里想象我就是书法家本人,慢慢的,我写字时出现的那些问题就逐渐消失了,我觉得这才是我练字的目的。多年以后,我便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一次又一次的把同样的理论抛向一个又一个领域,确保自己知晓的更多,但又不至于走上自得和自满的道路。我依旧如我秉性里那样质疑权威,但我明白,质疑权威的前提是了解权威,而不是自以为是,我很庆幸这样的道理我知道的很早,而且一直坚持下来了。
我知道,意识到自己又错了并没有什么丢脸的,那句话说的很好嘛:“当你意识到自己错了,那么你又对了。”
怕爹是孝顺,怕老婆是爱情。